家宴册页一个人的食谱狂才笔下数十种祖

家宴册页——一个人的食谱

历代饕餮之事,本为屠戮生灵之源。人生口腹之欲,本为畜生与饿鬼之道。但何以仍有烹饪之学,以传专诸之气?曰:“五百年前你吃我,五百年后我吃你。”平常心矣。庖丁、虞宗、谢讽、韩弈、倪瓒、林洪、刘基、袁枚、李渔……天下食材食客常有,而真美食者不常有;爆炒、清炖、气蒸、烟熏、烂煮、烘烤、红烧、腌制……案上火前手段繁多,而能得真味者毕竟不多。八大菜系与家常料理,其类万种而殊途同归;野菜素食或御用药膳,虽酒肉穿肠而大味若淡。

一、红案

按:红案者,火(灶)与血(刀)之所谓也。可隐喻临烹者便如上沙场,与佳肴周旋,必须要有一颗生死存亡之心,方能赴汤蹈火而不乱,斩首菹醢而不惊。此为庖厨第一义。

偶蹄

  郭氏水煮肉片  

晨起赴肉市,不思六道中阴之苦,且取小牛里脊(或猪里脊)切薄片,杂糅重盐一两、和料酒、淀粉与生抽腌制一刻钟。生菜水煮后放碗内,取菜汤没过菜叶。再煮肉片,若是牛肉则见红即出,否则老矣。白肉在菜汤上,如青山落雪。再将紫皮大蒜一头(约十几瓣),每一瓣都切为若干细小薄片,与大量花椒、干辣椒、姜丝、花生碎一切下锅油炸,至色泽焦黄,浇于菜肉之上,最后撒上小葱即可。此法为重庆老友郭绍才所传,与传统颇异。

  谢氏糖醋排骨  

要点在必须是小前排,半肥半瘦之肉。将排骨水煮一小时,至极软,然后回锅炸到干枯。淀粉与糖、醋下锅时,先放少许姜蒜,起时有透明游丝便可。不可见水。此法半为家母所传。

  冰糖腐乳红烧肉  

不放油,不注水,将两斤五花肉(或加半斤前臀尖)入锅干煸。见成油发黄后,下冰糖,至成浆。然后再下大蒜一头、秤杆葱白一根、老姜、花椒适量、干辣椒适量,少许八角大料。袁子才有云:“求色不可用糖炒,求香不可用香料。”言之有理。待煎至焦黄,再下生抽、老抽。半锅水煮半小时,入王致和豆腐乳汁。最后下胡萝卜两根,滚刀切块入锅,再煮半小时。见汤浓肉软,收汁起锅。

  沙场回锅肉  

此为逝去舅舅之绝活:先煮五花肉,至半硬。后干煸时,入姜片与砂糖,至半焦糊。炒时则佐以青蒜与郫县豆瓣或水豆豉,反复干煸若干次,见红油起锅。不可放土豆片,不可加水,否则淀粉使肉肥腻,不再香脆也。因舅舅本为民国时军人出身,故名沙场回锅肉。

  尖椒肉丝  

尖椒与里脊肉皆必须切极细之丝。里脊需用黄酒腌一刻钟。油滚后先下肉与姜蒜,肉焦黄后捞起。再下尖椒,煎至软。合二为一后,再下生抽、老抽少许,大葱且小段下,盐少许。

  仔姜肉丝  

仔姜须是四川鲜活,其余与上法同。

  苦瓜肉片  

苦瓜须是肥满熟透之货,苦则尤佳。其余与上法同。

  杭椒牛柳  

牛柳下锅时只用“十八铲”,见血起锅,便不老。杭椒需用南货,辣而不枯。只放生抽,不可放老抽。老抽会使牛肉味尽失。砂糖适量,黑胡椒少许。

  扁豆焖排骨  

要在扁豆必先煎至有虎斑出,排骨与扁豆同煮一小时。起锅时放蒜。

  粉蒸牛肉(笼)  

牛肉需半肥半瘦,以筋头玛瑙者为上。蒸前用黄酒、红糖、生抽腌制一小时。加入成都产水豆豉,白薯与姜丝。和米粉上锅蒸半小时,见油出时,放香菜少许起锅。

  浇汁糯米肉丸子  

猪肉馅二斤,加姜末、料酒、淀粉拌匀,与煮熟之糯米合为一丸,大小半寸许。糯米丸子需先煎炸焦脆,入冰箱冷冻数日,再水煮十分钟。焖软后起锅,再以老抽、砂糖与醋油烹成汁,浇于丸子之上,略撒小葱即可。

  擒庞德(酸菜汆白肉)  

酸菜须为浸泡三天之货。白肉需为黑猪五花,切薄,煎炸后再一起水煮。因有黑猪白肉,又有水煮,故取名为“擒庞德”,盖因关羽水淹七军之庞德为黑脸胖子也。此菜不可放花椒,否则酸菜之味尽夺也。此法亦可做酸菜鱼。

  核桃炒肉  

用熟核桃炒肉,除了砂糖外,须带一点壳。因张岱云:“带壳胡桃煮臭肉,肉不臭。”

  锅巴肉片(轰炸东京)  

此物为民国川菜,做法与一般溜肉片略同。妙在锅巴须用隔夜饭,干煸为金色,略硬。肉片须用里脊,切薄后以淀粉或嫩肉粉喂半小时,曰葱、姜暴炒。浇汁于锅巴时,须闻琵琶之声(即俗谓飞机轰炸东京之声)。食时,须严格掐秒而餐,不可久待,否则锅巴不脆矣。

  小竹林鱼香肉丝  

鱼香肉丝被戏称为“国菜”,因全国大小饭馆,无处不有此物。然真得其川菜要领者,唯有我童年所居之地,即重庆上清寺边的一家小饭馆,名曰“小竹林”。其鱼香肉丝制法,全在选小里脊、糖、酱油与醋皆精绝。里脊丝用料酒、淀粉腌制半小时,小葱段细碎,不加任何青椒或胡萝卜丝之类,纯系肉丝甘美鱼香之味也。另,四川泡椒、泡姜为其中之秘。缺之则不可入口。

  葱爆羊肉  

要领在羊肉须将水滤尽,干燥。若是速冻羊肉,入锅后必出水,则味老而膻。大葱切段与羊肉片一起入锅,略加姜丝、生抽、盐、白糖,则油烹出焦糖香,是为美餐也。

  破匈奴(又名满江红,或红炖小羊排)  

晨起去早市,取细小羊排三斤,洗净,入锅放老姜、秤杆葱、青花椒、干辣椒、孜然、香叶与八角大料等。水煮开,打沫后,下老抽与生抽适量,盐适量。文火炖一个时辰,不收汁,待羊排撕之即裂时,便可食用。汉人古不食羊肉,后因岳武穆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之句,故名。

  茄盒、藕盒  

关键在和肉馅时,不可放葱,只放姜蒜、胡椒面与生抽。葱令肉馅发臭,且易夺茄香。

水军  豆瓣鱼(带子鲤鱼)  

带子鲤鱼一条,不超过三斤。鱼子先放一边。去鳞与腮肠后,裹淀粉、黄酒,下锅煎炸至焦黄。下花椒,起。煎郫县豆瓣与砂糖若干。再下葱姜蒜。下鱼、生抽、老抽、盐。注入半锅开水后,下鱼子、鱼泡一同煮,一刻钟后起锅。过则肉烂矣。

  张翰清蒸鲈鱼  

鲈鱼须于秋日食之,稼轩词所谓“秋晚莼鲈江上”。仅以姜丝(片)大火蒸一刻钟,以筷子插软即可。然后浇以生抽糖汁,再以滚油煎葱丝泼之。食鲈鱼须与黄酒同时,否则不能知秋日寒窗之深意也。

  红烧鲤鱼(非洲鲫鱼,鱼头泡饼)  

淀粉料酒腌制半小时,取花椒、砂糖、姜块、秤杆葱、大蒜两头入火同煎,注水后,下鱼子、鱼油及鱼泡,以生抽、老抽加水煮十分钟。起锅前三分钟,放油辣子少许,收汁至黏稠状,可得见鱼肉有埃及雕塑般的色泽也。

  海派红烧鲅鱼、平鱼、带鱼  

内子善烹此类物,要领在冰冻鲅鱼、带鱼或平鱼,皆必须为沿海鲜货。红烧之法大同小异,然若能于北方冬日存之于户外,次日再回锅煮热取食之,入味更奇妙。

  火爆脾气炒鳝片  

清晨入早市,见生龙活虎之黄鳝择之,当面宰杀,千刀万剐,如“血盆里抓饭吃”。取大蒜三头,老姜一头入锅,同时以猛油煎鳝片,夹以青蒜、红辣椒、川西花椒、黑豆豉、绵白糖、盐少许,老抽与生抽适量,见红油起而收,不可注水。注水则鳝腥也。

  蒜瓣干锅牛蛙(大虾)  

夏日午后入菜市,取牛蛙鸣者宰杀之。因午后暮气重,仍善鸣者血气必旺。取大蒜二头,老姜一头,大秤杆葱一根,切段入锅。牛蛙身躯类似小儿肉,皮单独放一边,先用黄酒加淀粉腌制半个小时。炸牛蛙肉,油深半寸许,取灯笼椒、四川花椒与白糖同煎。见色泽金黄后,再放蛙皮(若先放则焦矣)。待熟后,变文火,加酱油慢煎。略放少许开水、啤酒、老牌辣酱。然后加竹笋、土豆片与魔芋、慢烧至油出水干后,加小香葱碎二两,即可食之。

  剁椒土匪鱼(鲶鱼、黑鱼、江团、大头鱼等)  

其煎炸法与干锅牛蛙类似。唯不同者,为起锅前加入湖南剁椒若干。不可等剁椒发热,便得迅速起锅。发热则剁椒之香气尽失也。

  清油麻椒烧泥鳅、黄辣丁  

早市取泥鳅、黄辣丁二斤,加以鳝鱼一条。油煎时,放生姜一把,大蒜一头,与泥鳅同煎至半熟。下黄酒烹之。再下灯笼椒与麻椒,并白豆腐二十块,与泥鳅同烧半小时。入花椒面,盐少许,起锅。世间传言之“豆腐炖泥鳅”,为用“一整块大豆腐,用活泥鳅,并冷水煮。火渐热时,泥鳅便会自动钻入豆腐中(因豆腐内凉)”,此法犹不可信。因活泥鳅为大腥之物,岂能不去内脏而食之?

  浇汁糖醋鲤鱼  

其法与糖醋排骨略同。唯鲤鱼宜选肥大子多者。因油煎之后,鱼肉会萎缩发干,故鱼油与肉多者为佳。起锅时,不可与糖醋相合,而是先起鱼,放盘内,然后浇汁,加小葱。

  清蒸螃蟹  

此物每年至中秋后必食,必与黄酒同餐。食蟹乃魏晋遗风,切记蒸螃蟹时,需开水滚烫时入锅,蟹腿则不断。若为四两大蟹,则十二分钟上下,见红即关火。蘸水只取米醋与姜末即可,切勿放它物,否则蟹香尽毁。

  清水煮基围虾  

蘸水用日本生抽,加芥末而食。虾活则头红,病则黑,死则白。

  蒜蓉扇贝  

取五六只扇贝,洗净,剖开,留一半壳。贝肉洗净,去肚、腥线与沙,剞二三刀,排列在大盘上;贝肉连贝壳上旺火笼屉蒸三分钟,不可长,长则老。水煮粉丝,分小份盘踞于扇贝肉之上。再取葱白,切丝。锅(或钢勺)置旺火上,倒入橄榄油,烧滚后,入蒜茸。待煸出香味时,入葱白丝、青椒丝、盐与味精,最后淋到扇贝上即可。

羽化  火凤凰(辣子鸡)  

吴谚云:“吃远不吃近。”最远的食材,自然是植物,然后是动物里天上飞的,水里游的,最后才是身边跑的。不过辣子鸡为川菜,要领在于取鸡肉之部位,必须是腿关节、胸关节与翅中部位有软骨处。因关节软骨不会吸辣椒,炒出后,辣椒与鸡块分离,干燥,可随意挑选食之。鸡肉在煎炸前,用料酒、香叶、八角、白糖、花椒粉腌制一小时,先煮后煎,反复煎炸二次,更可入味。

  浇汁葱油全鸡  

清晨取一只活子鸡,杀它时不可有杂念。鸡血盛碗内。准备干山药、肉豆蔻、大葱、姜、桂皮、八角、茴香籽等。将子鸡煺毛,开膛除去内脏,斩去脚爪,冲洗干净后入沸水锅中煮三刻钟,捞出再洗干净,沥干水分。旺火烧热油锅,放入以上作料,炒二三分钟,取出装入纱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锅内。另取一锅置旺火上,放入植物油,烧至六成热,端离火口;待油冷却,倒入装有纱布袋的锅里,并加入料酒、精盐、葱段、姜以及清水烧沸,制成油卤;将嫩鸡放入油卤中,用一圆盘压鸡上,盖上锅盖烧沸;最后文火炖一小时左右即可。

  酸坛子泡椒凤爪  

选肥厚之凤爪,洗净后,从中间剁开成两半,如蝴蝶状。下入沸水锅中煮一刻钟,捞出冷却。将蒜、海椒、泡椒等剁碎,备用。开水盛在宽口容器中,倒入作料,冷却。取老坛子泡菜水倒入盛开水容器中,与开水充分混合。泡菜水中加入花椒、少量胡椒粉,煮好的凤爪倒入冷却后的泡菜水中,浸泡半小时,即可用。

  邯郸学步(烧鸭腿)  

取肥鸭腿一二只,洗净后,放料酒、白酒、老抽、生抽、盐、胡椒、香叶、茴香、姜、蒜等一起腌制,须过夜,以在冰箱内六七个时辰为佳。腌完后,做脆皮水。锅内加少许水,放醋、蜂蜜、米醋与白醋,用针刺鸭腿数孔,往鸭腿上浇淋汤水,如醍醐灌顶,令其渗透。脆皮水滚烫,淋时可见鸭皮收缩发亮。再把鸭腿挂到通风处凉干。风干后,或用电饭锅、或用蒸锅,以少许油,将鸭腿皮朝下入锅内,封盖文火烹煎。待鸭腿焦黄,再翻煎另一面,此焖煎约三刻钟。起锅时,需大火把皮煎脆,如生锈之铠甲色即可。此法因过程繁琐,却始终不离鸭腿表面,故名邯郸学步。

  宫保鸡丁  

取鸡小胸半斤,切丁,黄酒与淀粉腌半小时。油炸花生米,剥皮,于风中晾凉,放一边,撒盐。一根大葱切段,小葱切碎。姜、蒜、偷油婆辣椒、花椒先入锅,然后下鸡丁,炒至焦黄,取出放一边。然后下糖醋淀粉与老抽之汤。要在糖醋,须于油中呈胶状,将花生与鸡丁同下。见其拔丝,则出锅。此菜因大量用糖,多食不宜。

正文内容可以多行编辑哟!荤为作料中之第一虎将,烹饪时如前线临阵,选将不可不慎。《论语》云:“不撤姜食。”可见儒家老祖也吃荤,且如行礼乐也。李笠翁《闲情偶寄》之论姜,亦同此意。辫子蒜——以紫皮蒜为佳。今一般大蒜其味不足。甜蒜——以老而软者为佳。老姜——老而无皱纹者为佳。子姜——嫩而脆皮少者为佳。泡姜——四川仔姜为佳。秤杆大葱——天津的为佳。香葱——廊坊的为佳。韭菜花——天源出的为佳。芫荽(香菜)——东来顺的为佳。偷油婆海椒(干辣椒)——重庆大阳沟的为佳。灯笼椒——北美洲的为佳。泡椒——江西泡椒为佳。剁椒——湖南剁椒为佳。朝天椒——泰国的为佳。青花椒——西昌的为佳。花椒——重庆的为佳。黑胡椒——意大利的为佳。白胡椒——甘肃的为佳。泡菜——成都的为佳。酸萝卜——四川的为佳。榨菜——涪陵的为佳。孜然——喀什的为佳。

腥(下水)

古时,一切肉食皆为腥。而肉食以下水之腥尤甚。烹下水之法,要在选去腥之物,即用荤去腥,如以毒攻毒也。葱姜蒜乃荤中三圣,心肝肚为腥海三贤。圣贤一体,其礼自成。善烹腥肴者,如礼贤下士,需不计成本也。制腥之法,要在选材新鲜。以心、肝、脑为上品;以胃、肾、肺为中品;以肠、喉、翘为下品。下水乃丑身恶臭之物,自然以新亡之生灵下水为最佳,速冻次之、风干次之、腌制烟熏之下水最次。烹饪火案,则以暴油消毒或洗净后宽水猛烧,最后收汁为佳。若常食,则以老灶火锅为佳。但无论油或水,皆不能时长,长则老矣。我常烹之腥存目如下:青蒜烧鸭血(红白豆腐)、剁椒鸡胗、油爆鸡心、干煸肥肠、泡椒肥肠、烤小腰、盐水猪肝、火爆腰花、香菜葱爆肚丝、夫妻肺片(凉拌)、干锅鸡杂、水煮爆肚

素者,住也。所谓成住坏空。多吃素,自然有益于健康。然也不可刻意于戒。因心有求戒之欲,本身又成执着。头陀行化缘,过午不食,无论荤素腥糟之物,只求当下一餐。分了荤素腥糟,便是起了分别心。制素之法,不求五味杂陈,破其甘美也;贵在用高汤细盐,合其植物清新也。虽也有干煸、鱼香、麻辣、生抽等制法,但根本为尝根叶之原味。所谓“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其理一也。我常烹之素存目如下:干煸豇豆、干煸三国(茄子、苦瓜、豇豆)、虎皮尖椒、蒜蓉茄子、煮鸡蛋、拌洋葱、海米鸡蛋炒尖椒、臊子麻婆豆腐(牛肉馅)、清油豆腐、家常豆腐、清炒芥兰、蚝油生菜、地三鲜、素烧南瓜、炒馊西瓜皮、小木须肉(不用肉)、手撕平菇、干炒芹菜鸡蛋豆腐干、香醋苦瓜摊黄菜、蒜蓉豌豆颠、炒臭鸡蛋、鱼香茄丁、土豆沙拉、醋烹豆芽、醋溜黄秧白、炝炒圆白菜、瑶柱娃娃菜、香菇(松茸)油菜、盐茶鸡蛋、鸡蛋香椿、素烧丝瓜、蒜蓉菜花、醋烹土豆丝、鸡蛋西红柿、鸡蛋韭黄、上汤芦笋、清炒油麦菜(莴笋叶)、鸡蛋苦瓜(西葫芦)、素烧扁豆、水煮毛豆、水煮五香花生、炒雪里红、冬瓜海米烧瑶柱、素春卷、榨豆浆

盐为五味之主,川厨子所谓“咸即是鲜”;而汤为百菜之主,我所谓“汤即是纲,纲举目张”也。俗云:无汤不成宴,无鱼不成席。家宴时,一桌鸡鸭鱼肉,若无汤,便如一间华丽宫殿应有尽有,却唯独无窗,岂不大煞风景焉。制汤之法,贵在火候。尤其遇骨肉、连筋之物,必需隔夜长炖,文火慢煨,方有大滋味。过程有四曰:入锅放姜,打沫放料、起锅放盐,临口撒葱(或香菜)。尤其不可焯水,焯则味道尽失。我常炖之汤存目如下:高汤(腔骨)、海带玉米排骨煲、猪手芸豆煲、棒骨汤、老火鸭汤、冬瓜丸子汤、鲫鱼萝卜汤、牛腩萝卜汤、酸萝卜汆咸肉汤、南瓜土豆奶油汤(西餐)、紫菜鸡蛋汤

四川老灶火锅要在牛油、花椒必佳。底料为四川特产,煎炸时,先入花椒、干辣椒,切记万不可用别的豆油,必须用传统菜油。煎炸后注水,加大蒜三头、罂粟壳少许、香叶少许,盐适量。开锅后下牛油。再下猪脑、牛脊髓、土豆片、红苕粉等可长煮之物,以助其厚味。食时,用文火,而如毛肚(百叶)、黄喉、鸭肠、小里脊、生菜之烫,则需严格计时,大约在二十秒上下,夹住则须臾不能离筷子。离开则肉菜皆如猛龙入海,不知所终,捞出时必老矣。另,油碟放蒜末即可,不必放味精。涮羊肉北方涮羊肉,其汤较简单,为姜片、葱段、香菇暖底水即可。关键在汤滚后,先下一枚大鱼头,可提汤膏之鲜。其次在芝麻酱,需手磨新鲜之物,花开时不可急。须一勺水,一搅拌,锁其厚重,多则香散矣。另韭菜花、腐乳汁、葱与芫荽,也许新鲜之物。羊肉需冰冻薄脆之品,若解冻之肉,必软耷拉,入水则烂矣。

冷盘

按:拼盘凉菜,全在刀法与摆法。切不薄,摆不正。作料不入味,皆为大患。白切鸡、蒜泥白肉、秘制鱼冻、酱肘子、油泼凉拌莴笋丝、酱牛肉、虫草酱鸭、肉皮冻、湘潭腊肉、卤猪耳朵、卤猪拱嘴、卤猪尾巴、卤牛舌、川味腊肠、口水鸡、叫花鸡、醉虾、青椒松花蛋、咸鸭蛋、炸花生米、麻辣包菜豆腐乳

  油盐酱醋糖  

精盐、猪油、牛油、黄油、李锦记精选生抽、李锦记精选老抽、传统酱油、米醋、油辣子、花椒油、芝麻酱、芝麻油、橄榄油、菜油、花生油、豆油、山西陈醋、小磨香油、蚝油汁、李锦记蒸鱼豉油、成都水豆豉、天源甜面酱、黄酱、草莓酱、自制芒果酱、老干妈油辣子、自制油辣子、王致和豆腐乳、湖南剁椒酱、猪肉杂酱、蟹黄酱

  酒  

蛇骨当归酒、枸杞酒、海马酒、人参酒、太雕、花雕、料酒、江津白干、泸州老窖、二锅头、桂花陈、金门高粱酒、五粮液、干红、干白、燕京啤酒、德国啤酒、朝日啤酒、月桂冠、菊正宗、上善若水、梅酒、家酿米酒、药酒

  刀墩  

切肉菜时,菜刀要用大号(一号)的为佳。柄短刃长者为佳。刀法需细:如块、条、丝、片、丁、馅,以形状清晰为佳。(即谨遵“脍不厌细”之言)菜墩以厚为佳,如传统树桩之横切面菜墩。板薄,肉菜皆坐不稳,易打滑。饭后果盘,需换刀墩,不可用切菜刀。

  文火  

文火贵时、贵火苗之跳跃疏散自然。以往昔之煤炭、煤油炉等为佳。今世之天然气虽便利,但少了一份火焰之自然与强弱相间矣。

  武火  

武火贵速、贵刚猛收放自如。以烈焰上跳,但无煤烟为佳。因煤烟易熏染菜肴。

二、白案

按:白案者,面食也。不过传统之白案,还应包括菜墩上的刀工、米食与甜点等。白案之法,主要在时间之掌握和蒸、烤之手段。无论揉面、发面、醒面、摔面,皆不可强扭,需耐心倾注心血,严格掐秒。急则面生,味同烂纸;迟则面死,味同嚼蜡。唯长期体味其中微妙,方能颇得道理。内人尤擅此案,常连夜和面,整日不出厨房,只为烘烤一味神品,以飨家人。吾家常食之面点存目如下:

面  中式面点  

清脆葱花饼、西葫芦烙饼、韭菜鸡蛋烙饼、花椒花卷、戗面馒头、小笼蒸包、三丁蒸包、虾仁水饺、西红柿鸡蛋水饺、青椒猪肉水饺、清汤阳春面、麻辣小面、担担面、燃油干面、炸酱面、炒面、四川凉面、刀削面、疙瘩汤、春饼

  西式面点  

金砖、椰丝面包、丹麦肉桂面包卷、手撕包、土司、片黄、披萨饼

  甜点  

冰糖梨水、奶油布丁、提拉米苏、巧克力奶油蛋糕、核桃蛋糕、苹果酥、风车酥、杏仁酥、蝴蝶酥、曲奇、手指饼干、千层酥、蛋塔、冰糖银耳羹、冰糖马蹄(荸荠)

米,精也。通常白食则求新,酿酒则求陈。袁子才《随园食单》云:“饭之甘,在百味之上;知味者,遇好饭不必用菜。”可谓得米之精神也。天津小站大米、云南香米、糯米、粽子、小米粥、棒渣粥、紫米粥、绿豆(沙)粥、黑芝麻汤圆(元宵)、莲子百合粥、瘦肉皮蛋粥、腊八粥、三丁蛋炒饭、过桥米线、酸辣米粉、米酿(醪糟)、玉米、糍粑、年糕、发糕

三、残案

剩汤:可与米饭同煮,是为“汤饭”。剩面饼:切细,与蒜蓉、青椒炒,起锅时加醋,有肉丝的味道。剩米饭:可为炒饭、汤饭、菜汤饭、锅巴等。剩烤鸭:不必煮汤,且以姜片、葱丝、甜酱同炒,为回锅鸭片。剩涮羊肉:可加白糖、干辣椒、盐与姜丝,为葱爆羊肉。剩菜汤:入炒饭,可提炒饭之味。亦可为烩饭之源,强似乱放味精。剩肉馅:可下重料、八角、老抽、甜面酱等,为炸酱面臊子。剩青菜:剁碎后可为菜汤饭。但过夜变色者不可食,其毒最大。剩花生米:可碾碎,与麻酱拌,为涮羊肉作料。亦可炒菜时入油锅提香。

四、想案

按:想案者,为往昔所食之记忆与遥想之食物也,尤其童年时代,味觉敏感,与成年后大不相同。且世间不少美味,或偶然得遇,或失之交臂,再不可吃到。味觉记忆是烹饪学中之神学。故或怀念、或遗憾,特此记之,以追岁月流逝而生命无常也。

  酸酸草  

儿时在四川山里曾吃着玩的一种草,叶六瓣,如花,半径约一二厘米。此草在满山都是,如苔藓与植被。它的味道酸中带甜。城里完全看不见。六岁后我再也没见过。

  馒头夹豆瓣  

年,偶然在四川会理县乡下上了半年小学,当时住在那里的舅舅,每日清晨在我上学前会油炸红油豆瓣,然后夹在馒头里,给我带着路上吃。我一边走在山间草莽中,一边大口咀嚼着,其味辛辣、柔软而提神,食之如入无人之境。舅舅去世后,此物终生不可得也。

  塔糖  

塔糖为70年代儿童吃的打蛔虫药。还有一种奶油的,其味更美。如今蔬菜皆洒农药,肉食皆排酸,儿童们肚子里也不再长虫子,故塔糖等也就再也不见了。

  酸梅汤下西瓜  

年,西瓜要在酸梅汤中泡了之后,才好吃。那是夏日,在重庆,在歌剧团的大院子里乘凉。所有孩子们都为此美味陶醉,好吃得浑身发抖,有的因狂喜而大叫,有的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但此法我成年后还试验过多次,却不知为何,觉得不好吃了。

  解放碑烧饼  

烧饼是重庆解放碑、七星岗的好吃。糊的比没糊的好吃。咸的比甜的好吃。

  油渣蘸白糖  

小时候,舅舅常给我做猪油渣蘸白糖,即将肥肉炸成猪油,油渣干黄,香脆如烤鸭皮。舅舅死后再也没吃过。

  年的糯米团  

年的糯米团即糯米卷,其中夹有半根油条,白糖等,用纱布裹紧,十分可口。重庆八一路(现为“好吃街”)的最好吃。上小学时每天上午会吃一个。中学后我离开重庆,便再也没吃过。

  胖大海  

儿时住重庆歌剧团,常见身边大人喝胖大海。我也曾喝几口,其味如海绵,甜中带苦。胖大海(Sterculialychnophora)本为梧桐科植物的干燥种子,生长于越南或印度等地。又名莫大、澎大海、安南子、大洞果、胡大海、胡大发等。因能清热润肺,用于肺热声哑,故唱歌者爱多饮。70年代末中国与越南交恶后,胖大海渐少。人们说:“可惜,没有胖大海喝了。”待90年代恢复邦交后,人们则又说:“这下又可以喝到胖大海了。”但身边早已没人去喝它。

  叶儿耙(糍粑)  

叶儿耙是重庆歌剧团陈朵叔叔家的最好吃,那年我五岁。到北方后亦从未见过。

  火烤咛阿子肉(蝉肉)  

儿时曾用竹竿粘知了(蝉,川中方言为“咛阿子”),放在火上烧烤而食。其胸脯肉最好吃。成年后再无此趣味。

  痛饮蓝墨水  

儿时在课堂上,闲极无聊,曾与同学们将钢笔中的蓝墨水滴到舌头上,吃着玩。蓝墨水是咸的(略苦)。帕斯捷尔纳克诗云:“二月,墨水足够用来痛哭。”而我们则是“墨水足够用来痛饮”。但唯独蓝墨水好吃。黑墨水、红墨水,皆不好吃。

  桥头堡麻雀  

在嘉陵江桥头堡一带打的麻雀,火烤最好吃。其肉虽柴,然其味道可与乳鸽媲美。中学时代食之,便终生难忘。

  纱帽石边石板头(鲶鱼类)  

重庆上清寺嘉陵江大桥下,有一巨大礁石,状如古人之乌纱帽,故名“纱帽石”。儿时曾在那里钓鱼,最常钓到的未“石板头”(即大鳍鱯(Mystusmacropterus),属鲶鱼类。俗称:江鼠,石板头,岩扁头,牛尾巴,罐巴子等,无鳞,棕黑色,因喜欢生活在石头缝中,故有此诨名),不过有时小而肉少,但用之煮汤,其味鲜美无比,堪称玉液琼浆之物也。成年后离开重庆,再无机会钓鱼。

  大阳沟脑花  

脑花即猪脑,高胆固醇。但在70年代的重庆,却是火锅店的上品。脑花需一直煮,越久越好吃,时间不够会有寄生虫。成年后也基本不吃此物。重庆脑花数大阳沟菜市场的最好。但大阳沟已经不存在了。

  卤鸭翅膀  

卤鸭翅膀要数70年代,在原重庆八一路解放军电影院门口摆摊卖的最好吃。我总是看见大人们一边啃着,一边看电影。咀嚼撕咬之声,大过了电影里的喧嚣。

  万县青菜头  

10岁时,我曾跟父亲下四川万县农村去玩。离开时,当地农民送给父亲两筐刚从地里拔出来的青菜头,还带着泥土,芳香至极。农民挑着扁担,一直将我和父亲送到长途车站。回到家中后炒食,其味略苦,又若利浦芋头一般柔软、细腻、甜美。自那以后,我从未见过如此新鲜的青菜头。

  老太婆山楂片  

山楂片是年,在八一路小学门口老太婆卖的最好吃,一角钱一包。同时她还卖椒盐瓜子、五香豆腐干和自己卤的鸡爪等,她应是最早的“麻辣烫”发明者。如今,八一路小学已荡然无存,那卖山楂片的老妇人也早已死去了吧?

  脚踩棉花糖  

儿时大街上卖糖人,用一种脚踩的机器,白糖等,制成棉花糖。白糖化后成丝状,蓬勃大如白云,用一根小木棍缠绕之,入口即化,令孩子们浮想联翩也。成年后,偶尔也在北京庙会遇到过,但机器已电器化,味道则大不如70年代脚踩之美。

  上清寺凉面  

凉面是过去上清寺的最好,面上不是放白糖,而是放冰糕。

  伙食团打饭  

伙食团是成都和上海的好,北京次之,山东又次之,河南最次。但吃食堂(旧称吃伙食团),是少年时代最愉快的记忆,方便又简单。离开音乐学院后,再也没机会去食堂打饭,需自己去买菜,自己做,生活也就多了不少烦恼。怀念一个人,怀念伙食团。

  音乐学院酱肉  

酱肉是80年代中央音乐学院职工食堂的最好吃,切得薄,五角一块,肥瘦适宜。那是少年时代最美好的记忆之一。自年后我离开鲍家街音乐学院后,再也没吃到过。

  椒盐鱿鱼须  

椒盐鱿鱼须是年广州路边大排档的最好,色黄,干脆,别的城市庖厨俱无此水平。

  学二素什锦  

90年代初,北京大学“学二”食堂的素什锦,每日学生们排队购买。去晚了便卖完。当时我正在北大上课,每餐必食。离开北大,便再无机会也。

  珠市口老翁卤煮火烧  

90年代初,我住北京前门大街东珠市口边,冬日午夜一点后,常有一老翁,站在路边卖卤煮火烧。其老汤看似馄饨,汤色乌黑如墨,白沫翻滚,不令人想食。然其卤煮之下水就二锅头而下,其味却如猛料火锅,不亦快哉。搬家后,再不见老翁踪影。

  美人舌上梨  

那年夏天,我与她常分食雪梨。雪梨在她口中,又到我口中。那美人舌头上的梨最好吃。爱情消失后,世间雪梨之味也变了,我再也不爱吃。

  唇上胭脂  

宝玉云:美人唇上胭脂最好吃。少年时,我亦有此感。然美人迟暮时,不知是否依然。

  爱泪  

人的眼泪是咸的,如细汗的味道。相爱的人在哭泣时亲吻,对方的眼泪会偶尔流到嘴唇边或进入口中,舔之,则更咸。不爱时则无泪,想泪。

  西川口旋转寿司  

日本东京西川口车站前,有一旋转寿司店,其味大佳而价廉。去日后再无食。

  京都抹茶  

日本京都古迹众多,龙安寺边有一抹茶店,味甚甘苦,饮之如见唐朝。

  洛阳水席与百碗羊汤  

年去洛阳,琴友带我去吃水席(始于唐代,全席二十四道菜,即八个冷盘、四个压桌菜、八个大件、四个扫尾菜。因面食汤水多,或如流水一道一道地上,故名)与百碗羊汤,美不胜收。水席稀里哗啦,羊汤美如仙人液,至今难忘。不知何时再成行也。

  桂圆小笼包  

小笼包是上清寺桂圆的最好,其馅甘如砂糖。中学时代每日挤车上学,下车后,便去桂圆吃上一屉小笼包,外加一碗银耳汤,拥挤时之烦闷与汗臭尽散也。

  牛羞汤  

传为老四川之烹饪物,为母牛生殖器所制。儿时便有所听闻,但却从未见过。

  曾家岩担担面  

曾家岩路边担担面,为我小学时常吃。其味麻多而辣少,菜叶多而面少。每日晨起一碗,可令当日气爽。

  观音岩小面  

小面是重庆观音岩阶梯下小摊贩的最好吃。其麻辣之味,如见当年舅舅独自一人在那里生活与跋涉。年夏天(我有十四年未回故乡),我重返渝州,专程前往一食。山河巨变,观音岩也面目全非。唯小摊贩仍在,大喜。面一入口,几令我潸然泪下。

  南山酥肉  

年返渝,与友人去南山吃老灶火锅,宴席中,忽然上一盘酥肉,外焦里嫩,肥瘦相间而不腻,色金黄,食之则如蟠桃、如乳猪,不可低估也。返京后常念之,可惜难再吃到。

  老灶台腊肉  

吾友琴人穆鸿逸所赠腊肉,因其曾从我学琴,算是束脩。其腊肉为湖南常德祖母所制,蒸煮时便异香扑鼻。据说因其制作时常挂与老灶台上烟熏,长年累月,其味渗透至肉中。但一般南方腊肉也是如此腌制,不知常德祖母有何秘方,能与其它腊肉大不相同。

  临安牛骨汤  

上世纪千禧之年夏日,曾与四五位友人(其中有一对恋人)同赴杭州,于某店喝牛骨汤。其汤白如奶,鲜若蜜汁,饮之令人忘我也。后当年友人反目的反目,疏远的疏远,恋人亦分手星散也。唯牛骨汤之味仍在我心。惜再也找不到那家店,甚至连店名都想不起了。

  忆苦饭  

毛时代为了让大家牢记阶级仇恨所吃的“忆苦饭”,也是一种想案。忆苦饭有的用玉米面、山芋干、山芋粉等蒸成窝头,有的用烂菜叶、芋头花、南瓜花、萝卜缨或野菜煮米糠、豆腐渣;有的故意不放盐,甚至掺进树叶与草根等,难以入口。

  肉骨茶  

芥川龙之介有一篇随笔名《肉骨茶》,注释云:“这是一种中国菜,肉与菜等一锅杂煮,为止肉骨茶”。但我从未见过这道菜,且连听也没听过。尽管我们的火锅等都类似。

  密释纳里的作料  

犹太教典籍《密释纳·种子·什一税》中云:“黎巴嫩蒜、利赫帕葱、吉尔金方豆、埃及小扁豆、卡尔卡斯菜……均免什一税,且可在第七年从任何人处购买。”这些名字听来就有意思,让人想一尝。可惜我们离中东太远了。

  想肉不可想  

古时或大饥荒时期,称人肉为“想肉”。这实为最不可想,不该想之肉。

  空腹学  

世间想案多有,然最令人想年之食,便是空腹(饥饿感与食欲)本身。一切美食,皆为亭台楼阁,唯空腹为大地也,为永不乏味或厌倦之基也。人若渐老,食欲必减退,舌头麻木,味蕾盲聋而肠胃衰弱,烹饪之美便如楼阁轰然坍塌,人间烟火顿成过眼云烟,再也无想。

五、禁案

春日饮酒,不可多食肥肉,多食必烂醉。不可多食冰物,多食必伤身。死猪肉、老母猪肉、瘟鸡与病鱼虾禁绝,其惊有毒,其魂易入人心。劝酒不饮。发馊之物不回锅。用餐时不抽烟、不饮茶、不读书。嗟来之食不食、狂躁暴饮之日不食、与己无关之食不食。愤怒时不食、伤心时不食、过度欢乐时亦不食。皆伤肝胆。凡入厨者,需谨遵《论语·乡党》之言,以为万古食谱之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选自杨典《随身卷子》杨典,年生于重庆,年后居北京。70后代表作家与诗人、古琴家和画家。已出版作品有:随笔集《狂禅:“无门关”镜诠》《孤绝花》《肉体的文学史》《打坐:我的少年心史、人物志与新浮生六记》;短篇小说集《鬼斧集:异端小说、颓废故事与古史传奇》;音乐理论《琴殉》;诗集《花与反骨》《禁诗》《七寸—禁诗Ⅱ》(涵《枯山水》)、《随身卷子》等。年获中国-第三届“后天诗歌奖”,同年因《禁诗》获“首届中国-银川鸿派国际诗歌奖经典诗集奖”。作品散见多种诗选与刊物。另有古琴演奏专辑(双CD)《移灯就坐》、画册《太朴之骸》等行世。

=================================传承经典,







































青海治疗白癜风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里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angzhen0635.com/cysl/91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公司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