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解读饲料该如何选择投喂有何秘

一、饲料的选择

1.种类

常见的饲料按加工工艺主要分为膨化料、颗粒料、粉料和微粒子饲料等。目前,淡水养殖中膨化料占主流,膨化颗粒饲料是饲料加工新技术,饲料在挤压腔内膨化实际上是高温瞬时的过程,即饲料处于高温(~℃)、高压、高剪切力和高水分(10%~20%)的环境中,通过连续混和、调质、升温、增压、熟化、挤出模孔和骤然降压后形成膨松多孔的颗粒饲料。使用膨化料首先能够监测鱼的摄食情况,做出合理的投喂量调整,准料投喂避免饲料的浪费,提高养殖鱼对饲料的摄食利用率,缩短养殖周期(降低FCR);其次,饲料利用率的提高,避免了过多氨氮注入水体,影响水质恶化。

而在海水和特水养殖品种考虑到其食性、底栖息环境等主要以投喂颗粒饲料(沉性料、半缓沉料)为主。颗粒料具有营养全面,稳定性强,在水中不易溃散等优点,能够很好的被肉食性鱼类摄食利用。

粉料主要针对特殊养殖品种如鳗鲡、泥鳅和甲鱼等;微粒子饲料则用于幼鱼期投喂,作为开口饲料,其营养功能全面。

2.选择标准

2.1物理指标

2.1.1整体外观:颗粒大小均一、色泽均匀、切口整齐、

2.1.2耐水时间:

不同种类的鱼对饲料的耐水时间不同,一般要求耐水时间在半小时以上,否则饲料容易松散,不利于鱼摄食。但耐水时间也不能过久,否则易造成鱼类消化不良。因此,耐水时间要适中。

2.1.3含粉率

含粉率亦称粉化率,是造粒过程中不符合粒状要求的粉状量占饲料总量的百分比,通常在运输和搬动过程中也会因碰撞等产生。粉化率可通过过筛法测定。这些粉状物在投喂过程中大多不能被鱼类摄食,不但造成饲料浪费,还会污染水体。有学者做过关于不同含粉率的饲料投入水中损失率的统计。如下表所示:

结果表明,含粉率高的饲料入水短时间内就会造成很高的损失率。

2.1.4粘弹性测定

对于鳗鲡和中华鳖等的饲料,因动物在进食时有拉扯行为,因此要求饲料有一定的粘弹性。食品科学中通常可以用穿透仪或质构仪来测定,但一般仍以感觉来估计。

2.2营养学指标

营养需要量是指动物为达到正常生长、健康和理想的产品品质,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营养需要量是饲料配方设计的依据。

2.2.1能量物质(糖类)

研究表明某些鱼类在摄食不含有糖类的饲料时生长表现很差。如斑点叉尾鮰幼鱼利用部分糖作为非蛋白能源比脂肪能源效果更好。另外,如果饲料不含糖,鱼类将分解更多的蛋白质和脂肪来提供能量及合成生命所必需的其它物质。糖类是最廉价的能源,因此饲料中合理使用糖类可以有效降低饲料成本。

饲料含适量的糖类可以减少因蛋白分解造成的养殖环境氮污染。然而,如前所述,鱼类对糖的利用能力较差,如果饲料含糖量过高会导致糖原和脂肪在肝脏和肠系膜大量沉积,发生脂肪肝,使肝功能削弱,肝解毒功能下降,使鱼呈病态肥胖体质。当鲑科鱼类被投喂高水平的可消化糖类时,会出现肝肿大,并且肝糖的含量随着糖类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在鲽、草鱼、西伯利亚鲟等鱼中也发现类似的现象。Berger和Halver()认为肝肿大的主要原因是肝内脂肪或糖类的沉积,以及肝内蛋白耗竭。Woods等()发现,随着饲料糖类含量的增加,条纹石鮨肝细胞内的非脂类液体增多。这些研究可以部分地解释鱼的肝体比为什么会随着饲料糖类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草食性鱼类比肉食性鱼类对糖类利用率更高,是因为:

第一,植物食性鱼类一般具有较长的肠道(相对肠长:肠道长/体长),以增加

消化时间和吸收面积;

第二,在胃中产生一个强酸环境来分解植物的细胞壁,对食物进行选择性消

化吸收;

第三,具有发达的厚壁肌胃和/或咽磨,以磨碎植物细胞壁。此外,像鲻和鹦

嘴鱼在摄食底栖藻类食物的同时,摄入大量的沙粒以帮助磨碎藻类的

细胞壁;

第四,后肠盲肠中的共生微生物帮助发酵、降解植物性食物。

2.2.2蛋白质

草食性鱼类(如草鱼、团头鲂等)对蛋白质的需求量较低,草鱼是最典型的草食性鱼类。草鱼对饲料中的粗纤维耐受力比其他鱼类高,并能较好的利用植物性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池养的草鱼可以青饲料为主、配合饲料为辅。草鱼对饲料的营养水平要求一般不高,小鱼的蛋白质需求量一般在25~28%,成鱼饲料的蛋白质需求量一般在20~25%。

杂食性鱼类如鲫、鲤、罗非鱼、淡水白鲳等对蛋白质的需求量较高,鲤是典型的杂食性鱼类,能较好地利用动、植物蛋白源。杂食性鱼类的蛋白质需求比草食性鱼类高,但比肉食性鱼类低。成鱼饲料的蛋白质含量一般要求在27%以上。罗非鱼对饲料蛋白质水平的要求介于草鱼和鲤之间,但对磷等无机盐的要求高。

肉食性鱼类如青鱼、鳗、大口鲇、虹鳟、大西洋鲑、鳜、大黄鱼、鲈、石斑鱼等对蛋白质的需求量最高。青鱼是以大型底栖动物为食的肉食性鱼类,饲料的营养水平高于鲤等杂食性鱼类,而低于鳗等典型的肉食性鱼类。饲料原料应以动物性蛋白源为主,植物性原料为辅。动物性原料有鱼粉、动物内脏粉、贻贝粉、蚕蛹粉和血粉等。植物性原料主要是饼粕、玉米和小麦蛋白等。

2.2.3脂肪

肉食性鱼类对脂肪的需要量较高,一般达10~15%,冷水性的鲑鳟鱼类配方脂肪含量可高达35%。由于脂肪热量比糖类高,当水温在13-14℃以下时,鱼类主要的通过消化脂肪放能的方式,维持生命活动。因此,鱼类过冬前要增加营养,注重养膘,以防冻伤。

2.2.4维生素

维生素是是维持动物机体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所必需的微量小分子有机化合物,是饲料中必须具备的营养元素之一。对同一种水产动物来说,不同维生素的缺乏症既有其相似性,如摄食量和生长下降、饲料效率低、长期缺乏死亡率增加等,也有与其功能障碍密切相关的典型缺乏症。如维生素A缺乏时的眼球突出,维生素E缺乏时的贫血、肌肉萎缩等。此外,由于不同种类的鱼、虾在物质代谢方面的差异,同一种维生素的缺乏症也因鱼虾种类不同而稍有差异。

2.2.2矿物元素

必需矿物元素:①当动物摄入不足就会导致生理功能异常,当恢复供给时缺乏症消失;②如果缺乏该元素,动物既不能正常生长也无法完成其正常的生命周期;③元素应该是通过影响机体代谢过程而对动物直接起作用;④该元素的功能是无法由其它元素(或营养素)完全替代的。

2.3.适口性(尺寸、硬度)

水产动物种类不同或同种动物生长阶段不同,其口径大小都不同。一般来说,养殖鱼类口径的25%即为颗粒饲料的直径,颗粒径长比为1:2。制作饲料的颗粒大小必须考虑养殖对象的口径大小及其嗜食饲料颗粒的尺寸。例如鲫稚鱼开始摄食时,饲料颗粒应小于μm;真鲷稚鱼开始摄食时,饲料颗粒应小于μm。甲壳动物的摄食虽有咬碎咀嚼等过程,但大小合适的饲料颗粒可减少饲料的破碎损失和动物摄食过程的能量消耗。

鰤稚鱼、鳗鲡等喜欢表面光滑质地较软的饲料;而对虾、虹鳟、大麻哈鱼等可摄食硬颗粒饲料。但嗜好习性也可以驯化。例如日本、台湾等地的鳗鲡养殖已较广泛的使用膨化颗粒饲料。一般地,生活于上层的鱼类摄食浮性膨化颗粒饲料较方便,而低栖性鱼类则摄食沉性颗粒饲料。

3.贮存原则

随着贮存时间变长,饲料本身成分会发生一些变化。

①蛋白质和氨基酸

饲料贮藏过程中粗蛋白质含量变化不大,但饲料中非必需氨基酸和必需氨基

酸总量与贮藏期呈负相关。配合饲料在贮藏过程中如果保管不善,通风不好,饲料自身会发热,在温度升高的条件下,易发生褐变反应(又称美拉德反应,Maillardreaction),主要在糖类的羟基和蛋白质的赖氨酸侧链的ε-氨基之间产生。造成蛋白质营养价值降低,参与反应的赖氨酸等不能被消化酶分解而损失。

②不饱和脂肪酸

亚油酸、亚麻酸、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是水产动物所必需的不饱和脂肪。这些脂肪酸在贮藏过程中很容易被氧化,脂肪酸链上的双键位置由氧

取代,生成氢过氧化物,进而进一步分解为醛、酸、酮等低分子化合物。这些低

分子化合物有些对水产动物有害,同时也降低了脂肪的营养价值。

③维生素

维生素是生物活性物质,对环境的理化因子十分敏感。饲料加工和贮藏过程

中的温度、压力、摩擦、湿度、调节时间、光照等均能影响其活性。维生素在贮藏过程中,效价会逐渐下降。贮藏湿度、高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过氧化及微量元素均会影响维生素的稳定性。如维生素B1贮存三个月损失达80~90%,叶酸贮藏三个月损失约43%。Coelho()总结了部分维生素的稳定性。Shields认为,颗粒饲料中维生素A在低温和高温贮藏三个月后残留量分别为65%和20%。

除了饲料自身的变化以外,饲料的贮存还受霉变的影响。霉菌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氧气等条件下,能利用饲料中的营养物质进行繁殖。霉菌中有亮白曲霉、黄曲霉、青霉、赭曲霉等,其中以黄曲霉菌产生的黄曲霉素对饲养动物危害最大,不但影响生长,而且有致癌作用。霉菌还能分泌脂解霉,水解脂肪,使脂肪酸价升高。霉菌的生长繁殖依赖于适宜的饲料水分和温度。饲料水分在11.8%(水分活度0.7)时,大多数霉菌都不能生长,只有耐干燥霉菌可以生存。而水分含量在10.4%(水分活度0.6)以下时,任何微生物都不能生长。因此,为了保证饲料的质量,贮藏过程必须有良好的设施和严格的管理规范。

二、投喂原则

1.投喂量、投喂率

存塘量=平均体重×投放尾数

投喂量=存塘量×投喂率

当投饲率从0.5%增加到1.5%时,鲈的增重率呈线性显著上升(P0.05),但投饲率从1.5%增至4.0%时,鲈的增重率不再上升,各相邻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图10-1)。在投饲率为0.5%和1.0%之间,饲料转化率无显著差异(P0.05),而当投饲率高于1.0%时,饲料转化率随投饲率的升高而显著下降。

2.投喂次数和时间

也叫投饲频率,投喂过频,饲料利用率低;投喂次数少,每次投喂量必然很大,饲料损失率也大。

投喂次数主要取决于鱼类的消化器官的发育特征和摄食环境条件,一般也依据鱼类的种类、大小等因素确定,鱼苗期投喂次数多于成鱼期,无胃鱼投喂次数多于有胃鱼,高温季节投喂次数多于低温季节。

对草鱼、团头鲂、鲤鱼、鲫鱼等无胃鱼,采取多次投喂,有助于提高消化吸收和提高饲料效率,一般每日投喂4~5次,同种鱼类,鱼苗阶段投喂次数适当多些,鱼种次之,成鱼可适量少些;饲料的营养价值高可适当少些,营养价值低可适当多些;水温和溶氧高时,可适当多些,反之则减少投喂或停止投喂。

肉食性鱼类投喂次数相对于草食性鱼类较少,如加州鲈幼鱼期一日3-4餐,稚鱼期和成鱼期,投喂两餐,早晚各一次。

杂食性鱼类如鲫鱼,属于鲤科鱼类的“无胃鱼”,摄取饲料由食道直接进入肠内消化,一次容纳的食物量远远不及肉食性的有胃鱼类,需要多次投喂提高饲料利用率。有研究表明,体重64g左右的鲫鱼,日投喂次数3次上升到6次,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都有所增加,饵料系数有所降低,这可能是投喂频率增加,鲫鱼的消化性能改善,消化率有所提高的原因。

同一养殖对象的不同生长阶段的摄食行为和节律也可能不一样,例如,大黄鱼仔鱼在1昼夜(24h)中,仅在18:00左右出现1个摄食高峰,而稚鱼和幼鱼除了在18:00左右出现1个显著的摄食高峰外,在10:00左右还有1个相对小的摄食高峰。仔、稚、幼鱼夜间基本不摄食。而到了养成阶段,大黄鱼的两个摄食高峰分别出现在黎明前和黄昏两个时段。

3.投饲方法

通过看天(看天气)、看水(看水质)、看鱼(看鱼的生长和摄食)来调整日投

饲量。

3.1看天气投喂

水中溶氧是鱼类最主要的环境影响因子,它的多少直接影响鱼类的摄食和鱼类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力。天气晴朗池塘水中溶解氧丰富,鱼类摄食能力强,消化吸收率高,这时可多投饵料,在阴雨天水中溶解氧含量较低,应注意控制少投饵;阴天、雾天或大雨将至前,暂时不投;天气变化反复无常,鱼类食欲减退,应减少投饵量;池塘出现缺氧浮头现象时,停止投喂饵料。晴天转雨天,提前一天减为平时的70%,次日减少为40%,下雨可以考虑少量投喂甚至停止投喂。雨天转晴天,三天内逐步恢复正常投喂量,第一天40~50%,第二天可恢复70%,第三天即可正常投喂。

3.2看水投喂

一般1~4月和10~12月水温低,应少投或不投;5~9月水温高,是鱼生长的最佳季节,适量多投。当水温连续三天稳定在10℃以上时,这时日投饵率控制在1%,当水温在18~22℃时投饵率上升至2%~3%,当水温在22~30℃范围时,随水温增高,投饵率逐步升高,投饵率范围在4%~5%之间,但需保证饵料质量并防止投喂过量,经常调节水质。秋季水温有所降低,但水质比较稳定,鱼类继续生长,日投饵率可控制在3%~4%。冬季鱼摄食量减少,在天气晴好、水温8℃以上时,要继续投喂少量饵料,以保证鱼体肥满度,以利于越冬。

池塘水色应以黄褐色或油绿色为佳,属于肥水,可正常投饵;水体透明度大,水质清瘦可适量增加投饵,并科学地追施有机肥;水色太浓或转黑,应减少投饵,并及时换水来调节水质。

3.3看鱼投喂

每餐投喂量“7~8成鱼吃饱原则”即可(可用面积法、厚度法、摄食动作法做出判断),否则就会造成饲料浪费。有学者在16m2的网箱内养殖鲤鱼,做关于投饲损失量的测定,实验证明,八成饱的鲤鱼饲料损失率为14-16%,全饱的鲤鱼饲料损失率为23%,因此,八成饱的鲤鱼饲料利用率是最高的。

3.4投饲方式:配合饲料养鱼的投饲方式有人工手撒投饲和机械投饲两种方式。

人工手撒投饲:即利用人工将饲料一把一把地撒入水中,这样可以清楚看到

鱼的实际摄食状况,对每个池塘每个网箱灵活掌握投喂量,

做到精心投喂,有利于提高饲料效率,但此投饲方式费工、费

时。一般用于幼苗期精养操作。

机械投饲:即利用自动投饲机投饲,这种方式可以做到定时、定量、定位投

喂,同时还具有省工、省时等优点。

三、影响投喂的因素

1.内部因素

1.1与生长阶段有关

在适宜条件下,使空腹的鱼(虾)群一次吃饱,其摄食量称为饱食量。在胃没完全排空之前的摄食量叫再摄食量。单位时间(通常指一昼夜)单位体重鱼体的摄食量叫摄食率。通常以百分数表示。例如:日摄食率(%)=日摄食量/体重×。同一品种的饱食量随着体重的增加呈指数函数增加;而日摄食率则呈指数函数减少。了解养殖对象在不同生长阶段日摄食率的变化,对合理投饲具有指导意义。

夏秋水温高,鱼生长旺盛,投喂膨化料,消化吸收效果好,而且对水质污染较小;而春冬水温低,鱼一般在池底采食,摄食量较小。沉水料价格便宜,又恰好满足鱼的采食习惯,因此使用该投喂方式饲养的鱼到年底上市时体型好,重量足,耐运输。总之,膨化料和颗粒料的合理搭配,不仅能提高主养产品与套养品种的产量,还能达到水质调节与经济效益的完美结合。

1.2与摄食规律有关

大多数鱼、虾的摄食活动有明显的日周期变化,例如对虾、大黄鱼在黄昏及黎明有特别旺盛的索饵活动。大菱鲆的摄食活动从黎明开始持续到下午两点。金鱼、鲫鱼和蓝鳃太阳鱼整天都在不断摄食。如果投饵时间与养殖对象的索食活动周期一致,就可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2.外部因素

鱼、虾的摄食同样受到溶氧、pH、氨氮、亚盐、盐度、天气突变等其它环境因素的影响。在适宜范围内有利于摄食,相反,则抑制摄食应激反应是抑制动物摄食的重要因素。

应激反应可由各种各样的因素引起,如环境条件的突然变化、等级化摄饵模式、养殖管理干扰、苗种运输、试验过程中的捕捉测量等。例如虹鳟经一个短途运输后,绝食4~7天。褐鳟经2min的捕捉处理后,停食3天。当然应激反应的强弱因种而异。如金鱼等经驯化的观赏性鱼类,对一般的捕捉处理的应激反应较弱。捉到手上的养殖斑节对虾仍可继续进食。

3.与养殖模式有关

3.1青鳊鲫混养

以华中地区流行“青鳊鲫+花白鲢”混养模式为例。该模式充分利用水体的立体空间,对饲料的利用率较高,效益也很好。由于鳊鱼生长至1斤左右即达到性成熟,之后生长缓慢;青鱼当年可长至3-4斤出鱼。因此为了在7,8月份顺利出鳊鱼,在养殖初期主投鳊鱼料,确保在7,8月份卖掉鳊鱼和鲫鱼,为池塘内的青鱼留出足够的生存空间,青鱼会出现一个爆发性增长,养到年底12月份顺利出鱼。

3.2草鲫混养

泰州兴化中堡市场以草鲫混养模式为主,面临着草鱼成活率低和鲫鱼起捕规格小的双重难题。要想加大鲫鱼规格就要多投料,而一旦多投料就可能诱发草鱼疾病,导致草鱼成活率偏低,而草鱼一旦发病投料就难以继续,反过来影响鲫鱼规格。草鲫混养塘中,草鱼放养规格大、生长速度快,抢食能力强;鲫鱼放养规格较小,生长速度慢,抢食能力弱;打料间隔时间过长的后果是,每次打出去的饲料基本被草鱼摄食,而鲫鱼摄食不足;长期过量投喂自然导致草鱼发病率增加,而鲫鱼自然规格偏小。因此,用投饵机投料时,间隔时间要短,使草鱼吃不完,留下足够的料给鲫鱼吃,满足鲫鱼的生长。

4.与硬件设施有关

4.1食台条件:

食台附近水域要确保有足够的容纳量。由于摄食时会有相当一部分鱼在水面下一定深度活动,所以食场处的水深会对鱼吃食情况造成一定的影响。水深低于2m时,下层就可能搅动底层水,使之与上层水发生对流,鱼群吃食就会受到影响。

4.2投料机

一般是10亩水面配1台投料机。按年底出鱼量,一台90W投料机可负责10-10斤鱼。投饵机应摆放位置在池塘下风口长边的敞水区,不仅能提高食场区溶氧,还能防止投喂时溶氧降速过快。

摆放要求:放在下风口,不放在上风口;放在敞水区,不放在角落里;放在池塘宽边,不放在窄边;距离岸边3米以上;一般池塘,投饵场距塘头不低于20米,不超过70米。

投饵面积:要和鱼群大小相适应,要考虑到群体优势的存在,如不同品种、如草鱼吃食速度快于鲤鱼,而鲤鱼又快于鲫鱼、鳊鱼。不同规格的抢食差异,如大鱼游动较慢,抢食不如小鱼灵活。

如果投饵面积过小,不仅底层鱼难抢食,弱势群体难抢食,而且容易造成鱼体擦伤。如果投饵面积过大,则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判断投喂面积的方法:落点外缘看不到鱼抢食,则表明投喂面积过大;在饲料落点区边缘手撒饲料,马上有鱼抢食则表明投喂面积过小。

投饵速度:

判断投喂速度的方法:看鱼的头和尾朝向,若是头朝上或平水面,则投喂速度正常;若是头朝下,则投喂速度过快。

来源:水产学霸

知识只能代表过去,见识才能预见未来,请长按下方







































白癜风去哪里治疗最好
北京治白癜风症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angzhen0635.com/cysl/19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公司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